簡介

近幾年前端框架大放異彩,許多新手才學沒多久的 JavaScript,就直接學習三大框架了(雖然 React 不是框架,但整個生態系其實就跟框架沒兩樣,因此我覺得歸類在框架也不是不行)。

而這三大框架通常都是拿來寫 SPA(Single Page Application)用的,我一直認為在學習這些框架前應該要具備一些基礎知識,尤其是對於前後端的理解,否則一定會遇到很多不知道從何解起的問題。

因此,本文舉出一個我自己曾經碰過,學生也常常跑來問我的問題當作範例,大家也可以先想一下自己能不能回答出這個問題:

假設今天我有個 SPA,搭配某些 router 的 library 來實作路由,所以 /list 會連到列表頁,/about 會到關於我的頁面。

可是奇怪了,當我把 SPA 上傳到 GitHub Pages 之後,首頁是好的,我從首頁進去 /list 也是好的,可是當我在 /list 重新整理的時候,卻顯示 404 not found,這是為什麼呢?

要回答這個問題,必須先來複習一下前後端相關的網路基礎知識。

閱讀更多

(原文寫在 Medium,順便在這邊備份一下)

雖然說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目前偏好的學習方法以及路線,並且把我認為適合的路徑都變成上課的大綱拿去教學,但一來好像沒多少人會去看那個大綱,二來大綱並沒有詳細解釋背後的原因。因此我才覺得自己有必要寫這一篇,來寫一下自己認為比較「紮實」的網頁前端學習路線。

閱讀更多

前言

這是一系列共三篇的文章,我稱之為 Session 與 Cookie 三部曲。系列文的目標是想要由淺入深來談談這個經典議題,從理解概念一直到理解實作方式。這是系列文的最後一篇,三篇的完整連結如下:

  1. 白話 Session 與 Cookie:從經營雜貨店開始
  2. 淺談 Session 與 Cookie:一起來讀 RFC
  3. 深入 Session 與 Cookie:Express、PHP 與 Rails 的實作

第一篇以白話的方式來談 Session 與 Cookie,全篇沒有談到太多技術名詞;第二篇直接去看 Cookie 的三份 RFC 來理解到底什麼是 Session,也補齊了一些 Cookie 相關的知識。而這一篇則是要深入 Session,一起帶大家看看三種不同的 Session 實作方式。

這三樣分別是 Node.js 的 Web 框架 Express、PHP 以及 Ruby on Rails。會挑選這三個是因為他們對於 Session 機制的實作都不同,是我覺得很適合拿來參考的對象。

閱讀更多

前言

前幾天的時候我在 Medium 上發了這篇文:Medium 中文寫作者追蹤人數排名與不專業數據分析,內文是我用 Node.js 寫了一個簡單的 Medium 爬蟲之後整理出來的數據。

在原本那篇文章裡面有簡單提到爬蟲的資料來源,但是對技術的部分沒有太多著墨。事實上,在寫 Medium 爬蟲的時候其實踩了一些坑,與其教大家寫一個 Medium 爬蟲,不如讓大家跟我一起走過這些坑,盡可能地還原我當初在寫這個爬蟲時碰到的障礙以及解決方法,我覺得這樣會更有趣一點。

因此,這篇就是用來記錄我寫這個 Medium 爬蟲的經過,其中也會有點教學的成份在,所以看完之後你應該也能夠寫出一個類似的爬蟲,或至少你看到 source code 的時候不會一頭霧水。

雖然說最後寫出來的是這個跟使用者資料有關的爬蟲,但我一開始其實是先從文章列表開始的,因為那時候剛好有一個需求,想要把自己的文章全部爬下來。

會有這個需求是因為 Medium 內建的功能其實滿爛的,你很難找到一個作者 po 過的所有文章,或者是說很難一目瞭然。所以早期的文章除了透過 Google 以外,是很難被找到的。

所以我後來就手動做了一個文章的索引,自己整理了以前發過的所有文章。但是身為工程師,這明明就是一件可以寫程式來做的事啊!所以想嘗試看看能不能先寫一個文章列表的爬蟲。

閱讀更多

前言

有許多的 HTTP Status Code 大家都耳熟能詳,例如說 404 Not Found、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以及 200 OK 等等。

在眾多的狀態碼之中,有一個擺明就是來搞笑的:418 I’m a teapot。

但你知道嗎,它不在 HTTP 標準裡面,所以根本不是標準的 HTTP 狀態碼。你可能會想說:「我都看過 RFC 了,怎麼會不是?」。但那份 RFC 也跟 HTTP 一點關係都沒有,不過滿多人都沒注意到這點。

我一開始也沒注意到這件事,以為 418 是 HTTP 標準的其中一部分,一直到 2017 年 8 月時有人在 Node.js 的 GitHub 發了一個 Issue:418 I’m A Teapot 我才注意到。

Issue 裡面提到希望能移除對 418 的 support,而發起 Issue 的作者在被人告知 Go 也這樣搞的時候,也跑去 Go 發了一個 Issue。

那時候這起要求移除 418 狀態碼的事件其實引發了不小的風波,而大部分人其實是反對移除這個狀態碼的。甚至還有人做了一個 save418.com,想要拯救 418。

前陣子花了點時間研究一下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,在整理的過程中也發現無論贊成或是反對,這其中的理由都很值得我們去思考,因此在此總結成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。

閱讀更多

前言

前陣子我為了幫自己的學生們更熟悉 HTTP 以及 API 的串接,寫出了一個小遊戲:Lidemy HTTP Challenge,需要根據每一關的說明取得正確的 token,一共有十五關,前十關基本,後五關進階。

經過了一些朋友的測試之後,慢慢調整、改善,最後讓學生測試發現反應都不錯,於是就在前端社群正式對外公開這個遊戲,讓大家也能一起參與。

如果你還沒玩過,那強烈建議你不要看這篇文章,因為這篇文章會破壞你遊玩的興致(大概就跟電影爆雷一樣)。建議可以先去玩一下,等全破了再回來看這篇文章,會得到一些不同的收穫。

接下來我會講一下這個遊戲誕生的歷程以及每個關卡的設計。

閱讀更多

前言

最近又開始了自己的教學計畫,第一期的時候寫了這篇:利用 Github Classroom 加 Travis CI 打造改作業系統,第二期寫了這篇:AWS Lambda + GitHub API + Google Sheet = 自動化簽到系統,都是利用現成工具來快速湊出符合自己需求的系統。

而第三期開始前我希望課程能有個討論區,讓學生們可以在上面很方便地問問題。一直以來都是用 Slack,但 Slack 最大的缺點就是免費版會吃訊息,很多不錯的資訊被洗掉就覺得滿可惜的,希望能有個論壇或是討論區之類的地方會比較好。

在兩年前我也寫過一篇:自架論壇的解決方案:flarum, github issue, nodeBB, discourse,研究了幾套方案,最後選擇 GitHub Issue。因為最簡單、最方便,但最大的缺點是學生好像不太習慣,因為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其實都不像是個論壇。

閱讀更多

前言

前陣子有個學生跑來問我一個問題,說他在寫 React 的時候分不清楚 keyPress 與 keyDown 這兩個事件,還有 keyCode 跟 charCode 這兩個東西,有時候拿得到值,有時候卻拿不到,覺得十分困惑。

我原本以為是 React 做了一些處理,所以去看了一下原始碼。後來發現 React 的確有做一些處理,但實際上這個問題跟 React 沒什麼關係,而是 keyPress 跟 keyDown 這兩個原生的 JavaScript 事件本來就有差異。

所以他碰到的問題跟 React 一點關係都沒有,只是對這部分的事件機制不熟而已。

儘管如此,能夠藉由一個實際的問題來參考一下 React 的實作還是件很不錯的事,而且 React 的註解寫得很好。

因此,這篇會先帶大家來看這兩個事件的不同,最後再來看 React 裡面怎麼做一些處理。

閱讀更多

前言

在 JavaScript 裡面,有一個令新手十分頭痛,老手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的主題:「this 是什麼?」。身為一個以 JavaScript 當作吃飯工具的前端工程師,我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了許久。

我原本以為我這輩子都不會寫有關於 this 的文章。

原因有兩個,第一個是講解 this 的文章已經超級無敵多了,而且每一篇都寫得很不錯,之前看完 What’s THIS in JavaScript ? 系列之後覺得講解的很完整,若是沒有把握自己能夠講得更清楚或是以不同的角度切入,似乎就沒必要再寫一篇文章;第二個原因是若是想要「完全」搞懂 this,要付出的成本可能比你想像中要大得多。

閱讀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