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身為一個前端工程師,或是一個會寫 JavaScript 的人,你一定多少有聽過 prototype 這個名詞,甚至面試的時候也會考到相關的題目。
但你可能沒聽過的是,在 JavaScript 中有一種攻擊手法跟原型鏈息息相關,利用原型鏈這個功能的特性來進行攻擊——Prototype pollution,通常翻做原型鏈污染,就是這麼有趣而且破壞力十足的一個攻擊手法。
在許多網站中都有個很常見的功能,就是重新導向。
舉例來說,如果要觀看的頁面需要權限但是使用者還沒登入,就會先把使用者導去登入頁面,登入完之後再導回原本要去的頁面。
例如說今天有個社群網站,想要看個人檔案的話需要登入,而小明的個人檔案網址是:https://example.com/profile/ming
,那我身為一個訪客,點進去之後就會跳轉到登入頁面,並且帶上我原本要去的網址當作參數:https://example.com/login?redirect=https://example.com/profile/ming
登入成功之後,網站就會根據 redirect
的值,把我導去原本要前往的頁面。
雖然看起來是個小功能,但其實背後有不少安全性的問題要考慮。
在針對前端的各種攻擊手法之中,我覺得 clickjacking 是相當有趣的一個。它的中文翻譯通常翻成「點擊劫持」,實際上的意思是你以為點了 A 網頁的東西,其實卻是點到了 B 網頁,惡意網頁劫持了使用者的點擊,讓使用者點到意料之外的地方。
只是一個點擊而已,這樣會有什麼危害嗎?
假設在背後的是一個銀行轉帳頁面,而且帳號跟金額都填好了,只要按一個按鈕就會轉錢出去,這樣的話危害就很大了(不過這通常不太可能啦,因為轉帳還需要輸入 OTP 之類的,這只是舉例)。
或是舉個更常見的例子,例如說有個乍看之下是取消訂閱電子報的頁面,於是你點了「確定取消」的按鈕,但其實底下藏著的是 Facebook 的按讚鈕,所以你不但沒有取消訂閱,還被騙了一個讚(因為劫持的目標是讚,所以又稱為 likejacking)。
這篇文章我會介紹 clickjacking 的攻擊原理、防禦方式以及實際案例,讓大家更了解這個攻擊手法。
Intigriti 這個網站每個月都會有 XSS 挑戰,給你一週的時間去解一道 XSS 的題目,目標是成功執行 alert(document.domain)
。
身為一個前端資安混血工程師,我每個月都有參加(但不一定有解出來),底下是前幾個月的筆記:
每個月的挑戰都相當有趣,我覺得難易度也掌握得不錯,沒有到超級無敵難,但也不會輕易到一下就被解開。而這個月的挑戰我也覺得很好玩,因此在解開之後寫了這篇心得跟大家分享,期待有越來越多人可以一起參與。
在網站相關的攻擊手法上,大家比較常看見的應該是 XSS、SQL injection 或是 CSRF 這些方法,而今天要介紹的是另外一種大家可能聽過但沒有這麼熟悉的:DoS,Denial-of-Service 攻擊。
講到 DoS,多數人可能都會想到是不是要送很多封包給網站,然後讓網站伺服器來不及回應或是資源耗盡才能達成目標。或也可能想到的是 DDoS(Distributed Denial-of-Service),不是一台主機而是一堆主機同時送封包給某個伺服器,然後把它打掛。
DoS 與 DDoS 其實有分不同層的攻擊,這些層對應到大家以前可能學過的 OSI Model,例如說大家記憶中的攻擊比較像是 L3 網路層與 L4 傳輸層的攻擊,詳細的攻擊手法可以參考:什麼是 DDoS 攻擊? 以及 How do layer 3 DDoS attacks work? | L3 DDoS。
但這篇想跟大家分享的攻擊手法,是存在於 L7 應用層的 DoS 攻擊。
例如說某個網站有個 API 可以查詢資料,然後有設一個預設的 limit 是 100,結果我把它改成 10000 之後發現 server 大概要一分多鐘才能給我 response,於是我就每兩秒送一個 request,送著送著就發現網站越變越慢,最後整個掛掉只能回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,這就是應用層的 DoS 攻擊。
只要能找到一個方法讓使用者無法存取網站,就是一種 DoS 的攻擊。而我們找出的方法是建立於 L7 應用層,所以是 L7 的 DoS 攻擊。
在眾多 L7 DoS 攻擊手法中有一種我覺得特別有趣,那就是 Cookie Bomb,直翻就叫做 Cookie 炸彈。
談到 XSS(Cross-site scripting),許多人可能都只想到「就是網站上被攻擊者植入程式碼」,但若是仔細去想的話,會發現這之中其實還有很多環節都可以再深入探討。
而我所謂的這些「環節」,也可以理解成不同的「關卡」。
舉例來說,第一關當然就是盡可能防止自己的網站被 XSS 攻擊,不要讓攻擊者在網站中能夠植入程式碼。而「讓攻擊者在網站中植入程式碼」這件事,又可以往下再細分成不同地方的植入,例如說 HTML 的植入,或者是 HTML 元素屬性中的植入,又或是 JavaScript 程式碼中的植入,這些都有著不同的攻擊以及防禦方式。
而除了防止被植入程式碼以外,防守方應該還要進一步去想:「那如果真的不幸被植入程式碼了,可以怎麼辦?」
這就是第二個關卡。雖然說第一關我們已經盡可能做好準備了,但難保不會有漏洞產生,因此守好第一關是不夠的,也要對第二關進行防守。
假設今天攻擊者真的找到一個地方植入程式碼,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想辦法阻止它執行?這就是 CSP(Content Security Policy)出場的時候了,藉由設定一些規則讓不合法的程式碼無法執行。例如說可以讓 inline 的 JavaScript 無法執行,那 <img src=x onerror=alert(1)>
就會變得無效。
若是攻擊者真的很厲害,連 CSP 的規則都繞過了呢?這時就進入到第三關了,第三關的假設是攻擊者已經能夠在網站上執行任意程式碼。
這時候還可以防守什麼呢?那就是試圖把損害控制到最低。
以 Medium 這種部落格的平台來說,若是可以利用 XSS 把別人的帳號奪走(account takevoer),就是個嚴重的漏洞;或是因為 Medium 有付費牆的功能,因此若是能透過 XSS 把錢轉到攻擊者的帳號,也會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。
而我們要在「網站已經被 XSS」的前提下,試圖去防禦這些攻擊。
接著,就讓我們來看看不同的關卡有哪些不同的防禦方法。
之前在公司內接到了一個需求,需要產生出一份 PDF 格式的報告。想要產一份 PDF 有很多種做法,例如說可以先用 Word 做,做完之後再轉成 PDF。但我聽到這需求時,最先出現的想法就是寫成網頁,然後再利用列印功能轉成 PDF。
我在前公司的時候看過一個用 JS 來產生 PDF 的專案,是用 PDFKit 來做,自由度極高,但我覺得滿難維護的。原因是用這一套的話,就有點像是把 PDF 畫出來,你要指定 (x,y) 座標去畫東西,可能改一個小地方,就要改很多行程式碼。
那時候我想說怎麼不直接用最簡單的 HTML + CSS 就好,切好版之後再轉成 PDF,如果不想手動轉,也可以透過 headless chrome 去轉,因為是網頁的關係所以應該滿好維護的。而且排版的話因為是用 HTML 跟 CSS,應該會比用畫的簡單許多才對。
直到我後來接觸到網頁轉 PDF,才發現事情不像我想的這麼簡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