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一直以來我都很推薦一門課叫做 CS50,原因是又深又廣,而且教得深入淺出,作業又紮實,是很棒的一堂課。
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門課,我會形容它是「電腦底層版的 CS50」。
From Nand to Tetris 由兩位教授 Shimon Schocken 與 Noam Nisan 開設,與 CS50 一樣,一開始都是大學的課程,後來才轉為線上課程,在官網上這堂課還有一個副標題:「Building a Modern Computer From First Principles」,沒錯,要建一台電腦出來。
這堂課分為兩個部分,Part1 是 From Nand To HACK,Nand 是一個邏輯閘的名稱,就像 Or、And、Xor 這些也都是邏輯閘。而 HACK 是在 Part1 最後會建造出來的電腦。因此 Part1 就是帶你從最基本的邏輯閘開始,一步步把一台電腦建立出來,所以是很偏向硬體的部分。
Part2 則是 From HACK To Tetris,以電腦為基礎往軟體去延伸,會介紹到 Compiler 與作業系統等等的軟體。
課程的概觀可以參考這張圖片:
從知道這門課以來我就一直很想修但沒有付諸行動,前陣子終於認真了一段時間把課程修完,名不虛傳,果然是一門好課!因此在這邊寫一篇介紹兼推坑文,希望能推廣給大家。
為什麼想修這門課?
七年前我還是大一的時候,就跑去修了資工系的「計算機組織與組合語言」還有資管系的「計算機組織與結構」,會修這兩門課的原因很簡單,因為我有組合語言情節。
雖然說自己不太會寫組語,但覺得會寫組語很帥。不管是什麼 C++、Go、Rust 還是我自己最擅長的 JavaScript,在我心目中都比不過組合語言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,但覺得會寫組語就是帥。
為了學還有寫組合語言,就修了那兩門課。那兩門課前半段都在講一些電腦比較底層的東西,我到現在還是沒搞懂,前兩次作業都拿了很低分,那些電路圖從來沒看懂過,而課程後半段進入到組合語言之後就如魚得水了,終於到我喜歡且比較擅長的主題。
總之呢,在這兩門課上面除了組合語言以外,我其實沒什麼太大的收穫,因為好多東西都聽不懂。上完之後,我知道有 register,我知道有 L1 L2 cache,我知道有 branch prediction,也知道 instruction pipeline,但我還是不知道電腦到底怎麼做的,不知道怎麼執行。
但因為之後沒有要考資工所,工作上也碰不到這麼底層的東西,就漸漸沒有去注意了。可是在我心裡,還是想知道電腦到底怎麼做出來的。
長大以後無意間聽說了 From Nand To Tetris(以下簡稱 nand2tetris)這門課程,帶你從最簡單的邏輯閘開始,把電腦建出來,然後在這台電腦上跑一個俄羅斯方塊的程式,哇,聽起來超棒。
這就是我想修這門課的理由,我想知道電腦到底怎麼做出來的。我想知道 CPU 裡面到底有什麼,而不只是一個黑盒子。
課程到底上了些什麼?
課程有六週,分成七個單元(單元 0~6),第 0 個單元是課程的介紹,底下我直接依照各個單元來跟大家介紹。
Unit0:課程介紹
這個單元除了介紹課程以外,也介紹了兩個很重要的概念:Abstraction(抽象)與 Implementation(實作)。
直接舉個例子會比較容易懂,例如說今天給你一台電腦,要你在上面寫個輸出 Hello World 的程式,你不用去擔心print
到底怎麼把東西印出來,你可以直接假設它就是會印出東西。換句話說,你無須擔心print
是怎麼被實作的(Why),只需要知道它可以做什麼就好(What)。
大概就像是疊床架屋一樣,你把第一層蓋好之後就蓋第二層,蓋到第十層的時候,你不用擔心前九層是怎麼蓋的,你只要知道前九層已經蓋好了就可以了,因為你現在的任務是蓋第十層。
這樣的概念在電腦科學裡面超級重要,因為電腦就是個分很多層的東西,從最底層的電子電路,再到基本邏輯閘(And、Or 與 Not),到比較複雜的硬體(Register、ALU),再到更複雜的硬體(CPU、RAM)等等,這些都是一層一層往上建構的。
而這堂課就是帶你從最底層開始,一路往上建,讓你知道一台電腦是由哪些東西所組成的。
這邊的「最底層」指的是邏輯閘,你不用知道在實體世界的電路到底怎麼接的(因為那是電子或是電機的領域了),也不用知道「輸入」到底怎麼輸入,「輸出」到底會輸出到哪裡。
Unit1:Boolean functions ans logic gate
這一週會介紹基本的邏輯閘,例如說 Or, And, Xor, Nand 以及 Nor 等等,讓你知道他們的功用,還會教你畫真值表(Truth table),讓你熟悉這些基本邏輯。
而這週的作業是只給你一個邏輯閘 Nand,要你做出以下 15 種電路:
- Not
- And
- Or
- Xor
- Mux
- DMux
- Not16
- And16
- Or16
- Mux16
- Or8Way
- Mux4Way16
- Mux8Way16
- DMux4Way
- DMux8Way
那要怎麼做呢?用課程團隊自己做的 HDL(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) 還有硬體模擬器就可以了。
舉例來說,若是想要用 Nand 做出 Not,可以這樣寫:
CHIP Not { // 我要寫一個叫做 Not 的 chip
IN in; // 輸入的訊號叫做 in
OUT out; // 輸出叫做 out
PARTS:
Nand (a=in, b=in, out=out); // 把 in 跟 in 傳進 Nand chip,輸出到 out
}
如果我的輸入是 0,那 in 就是 0,而 0 Nand 0 的結果是 1,所以 out 就會是 1,就是 0 經過 not 以後的結果。若是輸入是 1,1 Nand 1 是 0,out 就會是 0。
因此,我們可以只用 Nand 這個邏輯閘就完成 Not 的功能。
這一個單元就是讓你去熟悉 HDL 的寫法,並且試著把電路組合起來。在測試的部分,課程團隊也貼心地提供了自製的硬體模擬器,讓你可以載入電路,很方便地去測試到底是不是對的:
(圖片取自官網)
Unit2:Boolean arithmetic and the ALU
這一週要來介紹電腦中的數字運算了,會講到電腦怎麼表示數字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二進位,也會提到負數的表示方法(二的補數),作業是要做出以下的電路:
- HalfAdder
- FullAdder
- Add16
- Inc16
- ALU
ALU 的全名是 Arithmetic Logic Unit,有修過相關課程的人應該對這個不陌生,總之就是拿來做算術運算的一個電路,輸入兩個數字以及你想進行的操作,就會輸出結果。
Unit3:Memory
前兩週的難度都還好,這一週我覺得難度突然上升,主因是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:Sequential logic(序向邏輯電路)。
在前幾個單元所設計的電路,都叫做 Combinational logic(組合邏輯電路),簡單來說呢,可以用這樣的式子來表示:out[t] = function(in[t])
,你在某個時間點 t 輸入值,就會回傳相對應的結果,一切十分簡單明瞭。
但是 Sequential logic 不一樣,它的輸出不只與當前的輸入有關,與「以前的輸入」也有關,換句話說,Sequential logic 有記憶東西的能力。
以程式來做比喻,Combinational logic 大概就像是 pure function,你給一樣的 input,一定會產生一樣的 output;而 Sequential logic 則是有 side-effect 的 function。
這一週的作業是要做出以下電路:
- 1 bit register
- 16-bit register
- RAM8(16-bit / 8-register memory)
- RAM64
- RAM512
- RAM4K
- RAM16K
- PC(Program Counter)
Unit4:Machine Language
其實上個單元對於電腦怎麼做的只差最後一個步驟了,但這週先暫時脫離一下硬體與電路,先假設電腦已經做好了,那應該要怎麼讓電腦去執行程式?
解答應該大家都聽過,就是 machine language,機器語言,是 CPU 唯一看得懂的語言,由 0101010 組成。但是要你直接寫 machine language 有點太殘酷,所以官方提供了 Assembler,讓你只要寫 assembly language 就好。
因此這週就是要來寫 assembly language,讓你熟悉 HACK 這台電腦的指令格式。作業有兩個,一個是輸入兩個數字以後回傳相乘的結果,另一個是互動式的程式,按下鍵盤時螢幕會變黑,放開時會變白。
這週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講解了 input 與 output 的原理。舉例來說,鍵盤打字之後電腦要怎麼知道剛剛按了什麼按鍵?可以很簡單地簡化成這樣:每當鍵盤被按下,就會傳送一個訊號到電腦,並且在某一個特定記憶體位置放入剛剛按的按鍵的代碼,這樣子我只要去那個記憶體位置看有沒有值,就知道使用者有沒有按按鍵了。
輸出也是一樣,有某個記憶體區塊,每一個 bit 代表一個 pixel,1 代表黑色,0 代表白色,而螢幕會用很快的頻率(例如說一秒 50 次之類的)去讀取這塊記憶體,並且把該顯示的在螢幕上顯示出來。
如此一來,輸入與輸出都可以透過記憶體的特定位置來達成。
Unit5:Computer Architecture
這週把之前第三週沒有做完的電腦繼續做,要來做 Memory 以及 CPU,同時也告訴你電腦是怎麼執行這些指令的。這個單元的內容滿重要的,把之前第三週所做出來的東西整合起來,最後做成了一部電腦。
Unit6:Assembler
第四週的時候我們用了官方提供的 assembler 轉成機器碼,而 part1 的最後一週就是要讓你自己寫 assembelr,自己把組合語言轉成機器語言。
若是不會寫程式的話,官方也提供了另外一種交作業的方式,那就是手動翻譯。自己把每一行程式碼查表然後翻成機器語言。
做到這邊,七個單元就都結束了,在這七個單元裡面做出了很多的電路,最後做出了 CPU、Memory 以及一台電腦,也知道要怎麼在這台電腦上執行指令,知道怎麼寫一個 assembler。
課程心得
這堂課與 CS50 一樣,都標榜著毫無基礎也可以上。但我之前就說過了,我不認為 CS50 真的適合所有沒有基礎的人,對有些人來說,梯度依舊太高,難度上升太快,還有改進的空間。
那這堂課呢?我覺得新手可以嘗試看看,因為真的不需要任何程式基礎,但我猜作業的部分依舊會卡關的滿嚴重的。雖然說不需要程式基礎,但有些作業還是很吃你的邏輯跟思考能力,一個恍神就忘記自己現在想到哪裡了。
在修這堂課的過程中,有幾個讓我驚豔到的點,以下有雷,可能會破壞修課的樂趣,可自行斟酌是否觀看。
第一個是 HACK 的機器語言有分兩種,一種是 A-instruction,另一種是 C-instruction,區別的方法是最高位,一個是 0 一個是 1。前者是拿來載入一個 15bit 的值用的。
第四週在寫組合語言時沒注意到為什麼,一直到第五週做 CPU 的時候才恍然大悟。因為 A-instruction 要載入一個 15bit 的值,但 register 是 16bit,原本想說要怎麼把 15bit 多加一個 bit 變成 16bit。後來才突然想到 A-instruction 因為是 0 開頭,所以整個 instruction 直接丟到 register 去就好,值是一樣的。
再來是第二週的 ALU,它可以做的操作很多,原本一直很好奇要怎樣才能指定做哪個操作,如果是程式語言,我的想像會是這樣:
if (op === 1) {
return x
} else if (op === 2) {
return y
} else if (op === 3) {
return x+y
} else if (op === 4) {
return x&y
}
可是電路基本上沒有這種 if 可以用,那該怎麼辦呢?
結果答案令我大吃一驚,是透過 6 個 control bit 對 input 做操作,而這 6 個 bit 的組合就可以產生出不同種想要的結果,詳情可見下圖:
而 ALU 的另外兩個 output:ng(輸出是否為負數)與 zr(輸出是否為零)原本看似無用,但其實是為了之後會碰到的 jump 做準備,這也是課程上到後面才會知道的事情。
總之呢,這堂課我覺得安排得很好,從最基礎的電路開始一直慢慢變複雜,同時也讓你學會機器語言跟組合語言,對電腦底層的東西熟悉了許多。
接著來講一下身為老師,這堂課裡面有哪些東西是值得在教學上借鏡的。
第一是客製化的工具,例如說他們為了這堂課特別開發出的 HDL 跟硬體模擬器,就是為了讓毫無基礎的初學者也能方便學習,這個很值得參考。
第二是作業的批改方式,在作業的資料夾裡面其實都有附上相對應的測試檔,藉由測試檔,學生就可以自己確認是否正確。
第三是作業的替代方案,在最後一週的作業裡,特別為不會寫程式的同學準備了另外一個方案,那就是手動翻譯程式碼,這個也可以學起來。
第四是課程的編排,雖然有講到電路但不會講到太深,因為太深的話就是電子電機的領域了,而不斷往前推進的課程編排也很棒,從 Nand 開始一路做到 CPU。
第五是課程順序的選擇,前幾週都是 bottom-up,由下往上慢慢建立觀念,到第四週突然由上往下,先寫組合語言再去組電腦,這樣的編排反而會讓學生更有感,在做電腦的時候已經對那些 machine code 有一定的熟悉程度。
第六是常見問題的處理方式,在每一個單元最後都有一個 Perspectives 的影片,由兩位教授來回答常見問題,利用這樣的方式統一回答省了滿多時間。
結語
無論你有沒有程式基礎,我覺得都可以試試看這堂課,在此誠心推薦給大家。
我自己是上 Coursera 的版本,完全免費,但若是要改作業拿證書的話要付 50 塊美金,為了支持這個課程我是二話不說就付了,不過要不要購買大家可以自己斟酌。
然後這只是 part1 而已,明年我要繼續來上 part2,等 part2 上完再來跟大家分享心得。之前金門大學資工系的教授陳鍾誠也有寫過心得文:Nand2Tetris 慕課記 – 從邏輯閘到方塊遊戲,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看看。
最後,別再猶豫了,趕快去修。
評論